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和提高,空調器已成為公共場合、辦公室和家居的必需品。作為空調器進行熱交換的主要部件 ——蒸發器和冷凝器中的制冷劑,原來采用氟利昂,但由于它對臭氧層的破壞作用,在1992年《蒙特利爾議定書》中對取消氟利昂的使用提出了具體的時間表。因此,各國都在研究新的替代制冷劑。新研制的制冷劑在傳熱性方面大都遜色于氟利昂,于是便在空調器傳熱管件上做文章,用內螺紋銅盤管替代原來的光管,以保證其整機的制冷能力。此外,由于空調器更新換代對高效、節能、環保、小型化的要求,也需要用內螺紋銅管替代光管。所謂內螺紋管即“外表面光滑,內表面有一定數量、 一定規則螺紋的銅管”。
由于內螺紋銅盤管與光管相比,內表面面積增加了 2~3倍, 加之形成的湍流作用,從而使熱傳導率提高1.3-1.5倍,可節能15%,這些優勢使內螺紋銅管很快得以推廣。日本是研制和使用內螺紋管較早的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起,用了近20年的時間才得到大批量的廣泛應用。我國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空調器生產廠開始使用內螺紋銅管,最早使用的是華寶空調器廠,至90年代中期,國內所用內螺紋管全部為進口產品。90年代中期后國產內螺紋管問世,至90年代末,逐步取代進口,國產內螺紋管已基本滿足國內空調器廠家的需要,并且還有部分可出口。到2003年我國空調器用銅盤管和內螺紋銅管的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在“十五”期間,空調器生產廠家所用內螺紋銅盤管占盤管的比例在初期、中期和末期分別為50%、 60%和80% o在空調器生產廠家中,內螺紋銅盤管用量最大的是美的和格力兩家。
我國從內螺紋銅盤管的研制到大批量生產僅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20世紀90年代初,南方冶金學院、黃浦銅管廠、北京京圣公司均對內螺紋的旋壓技術進行了幾年的研制,到90年代中 期京圣公司首先推出了用于批量生產的φ1800mm內螺紋盤拉旋壓設備,到90年代末,國內已經有多家公司研發這一技術并生產了近百臺該種設備。1991年國內第一個內螺紋銅盤管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是筆者為沈陽科新金屬制品廠做的,當年通過了當地政府機關及有關專家評審會的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