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也是陸陸續續的講述了唐朝在制冷這方面上的各種進展,這次再講講唐朝時期的“冰箱”。
就算是在現代,自己想要整一碗涼颼颼的冰飲也不容易,大夏天的日頭曬著,很容易就化了,不涼快了,這個時候我們自然可以選擇放到冰箱里再重新冰涼一下,那么古代是怎么解決的呢?
別看我們現在科技發達,但古人也有妙招,而且這妙招還很厲害!
現代冰箱之祖——冰鑒
冰鑒就是古代用來存放冰塊的容器,再具體點就是制作一個木制或者奢侈一點做個青銅制的箱子,將冰塊存放在里面,一時半會冰塊化不掉,從而達成保存食物的功效,同時因為冰塊不斷散發寒氣,又可以使得一定范圍內涼快。
別看小編是在唐代介紹的,實際上冰鑒這東西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
冰鑒最開始是陶瓷制作的,到了春秋中期的時候因為青銅利用擴大,開始使用青銅制作的冰鑒了。
我們可以把冰鑒看作街邊商店蓋著棉被的冰柜,需要用到了就把吃的喝的放進去,四周放上冰塊,然后蓋上蓋子,過一會就可以享用了,在這方面上除了不能持續保存冰塊沒有電力之外甚至比現代的冰柜還要好,因為冰鑒可以隨便移動的。
屈原在自己寫的楚辭系列中也提到過冰鑒,比如《楚辭·招魂》里面的“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意為夏日飲酒祛凈糟沫后冰鎮來喝,清涼甘甜相當巴適。又或者是《楚辭·大招》里的“清馨凍飲”,清澄美酒冰鎮起來喝美不勝收。
再加上古代也沒有現在的大氣排放等各種溫室問題,其實作為古代上層人士的夏天不僅不難熬,還很有風花雪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