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國內在使用氨作為制冷劑時采用泵供液很容易出現汽蝕現象?以至于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在氨的制冷系統實現全自動運行。泵供液容易出現汽蝕現象是其中一個難題(另一個難題是自動熱氣融霜)。這兩個難題解決了,其他的就不再是大的問題。
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與制冷劑泵連接的進液管(即低壓循環桶的出液管)與桶的連接阻力偏大。
低壓循環桶的出液管一般是垂直向下,這樣的阻力是最小的。而我國一些生產廠家出廠的低壓循環桶產品的出液管是側出,側出唯一的好處是液體出來不會產生渦旋。而垂直出液管的阻力最小,但是垂直出液會產生渦旋現象,因此出液口的上面設置防渦板。防渦板的作用是防止出液時出現渦旋現象,如果液體帶有渦旋,而渦旋會把氣體帶入制冷劑泵中,也就是出現汽蝕現象。防渦板的樣子就像一個帶帽的多邊分隔板,它把進入出液管之前的液體分隔成好幾路以防止渦旋的產生。防渦板帶帽的作用是避免桶內的液體垂直進入出液管,使之從側面進入。
2)制冷劑泵連接的進液管流速不當。
從選型軟件上知道,制冷劑泵連接的出液管的流速一般控制在1 m/s,但泵的進液管流速側沒有提供。從理論上講,這個流速越小越好,但如果這個流速太小會導致造價成本升高。究竟多少合適?筆者從一家著名的制冷劑泵生產廠家提供的數據中發現,氨制冷劑這個速度一般控制在0.3m/st20%為宜,而氛利昂制冷劑控制在0.35m/s120%,由于氨制冷劑容易蒸發(根據壓縮機每天的開啟時間而定,停機時間越長,所需的速度越低),一般取中到下限;而氟利昂可以取中到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