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立式容器時,容器內部結構設計做出一些限制(包括分離距離、進氣與出氣口和進液口的布置等),使在液滴分離狀態下盡可能保持在公式應用范圍內,因為如果立式分離容器在內部結構設置范圍內成立,那么這條公式就是理論公式,不管分離容器的直徑多大,蒸發溫度是多少,都能找到它存在的理論根據。因此,研究分離容器內部的結構分布和設計是建立分離容器計算的數據模型的基礎。模型成立了,軟件就自然可以使用了。每個規模比較大的公司,都有自己的計算模式。
為了工程選型方便,壓縮機、冷風機(蒸發器)等生產廠家都會根據自己產品的特點、蒸發溫度、冷凝溫度等,制作出方便工程使用的選型軟件。而同樣這些分離容器,由于有了蒸發溫度和供液溫度,分離氣體通過的面積以及允許通過的最大分離速度,同樣可以按壓縮機、冷風機的方式把這些容器根據容器的直徑、蒸發溫度以及供液溫度編制成工程所需的選型軟件。那么這些軟件是如何編制的?
首先在選型計算上與系統對接,設定所計算的蒸發溫度,也就是知道了這種制冷劑在該溫度下的氣體密度與液體密度。設計者根據容器的內部結構,定義在容器內產生分離時的氣流狀態,也就是制定阻力系數。根據不同的制冷劑性質(氨、氟利昂或者二氧化碳),定義允許分離的液滴直徑。求出立式分離容器的最大分離速度(Max Ve-locity)。有了分離速度,同時知道分離容器的截面積,也就求出了質量流量。制冷劑在指定蒸發溫度下的質量流量可以通過軟件計算得出。這樣該容器在指定蒸發溫度、供液溫度下的某種制冷劑的最大制冷量(Max Capacity)可以計算出來。
應該了解這個計算過程,根據理解,阻力系數是生產廠家根據實驗數據制定的;而制冷劑的液滴直徑的確定,在歐美國家的一些大型制冷企業,幾乎有了共識,氨的允許的分離液滴直徑比氟利昂大50%。因此最終的結果在不同廠家的產品是有區別的。如果今后國內希望在這方面制定相關的標準,其實沒有明確的標準,只能做出相關的引導。
在編制計算軟件時,制冷劑的供液溫度對分離容器的制冷量有相當大的影響,原因是供液溫度下降使焓差增大,制冷量自然也就增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