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冷凝溫度升高
潤滑油進入冷凝器后,會在傳熱面上形成油膜使熱阻增大、傳熱系數減小。當冷凝器熱負荷一定時,隨著冷凝器傳熱系數的減小,冷凝時的對數平均溫差增大,冷凝溫度升高,對應的冷凝壓力也升高。據介紹,當冷凝器換熱表面附有0.1mm厚油膜時,氨制冷裝置的制冷量將降低11%左右。
2.蒸發溫度降低
潤滑油進入蒸發器后,與進入冷凝器一樣產生油膜,使換熱效率降低。另外,積油還會減少蒸發器的有效換熱面積。當蒸發器熱負荷一定時,隨著傳熱系數和傳熱面積的減小,蒸發時的傳熱溫差增大,蒸發溫度降低,對應的蒸發壓力也降低,導致降溫困難,耗電量增加。據介紹,在蒸發器表面附有0. 1 mm油膜時,將使蒸發溫度降低2.3℃,多耗電9%~10%。
3.制冷劑流動阻力增加
進入系統的油遇到污物或機械雜質后,易混合成為膠狀的物質,勢必增加制冷劑流動的阻力,增加運行的功耗。特別是長期停機后膠狀物更加稠化,當其積聚在過濾網或斷面小的管路、閥門中時,制冷劑流過時,就會產生節流降壓效應,外殼出現結露、結霜現象。嚴重時,甚至造成管路堵塞,使系統不能正常工作。
因此,在氨制冷系統的運行過程中,應采取有效措施,盡量減少油進入制冷系統。例如,避免壓縮機排氣溫度過高,正確掌握壓縮機加油量,防止曲軸箱內油面過高,設置性能良好的油分離器等。另外,在平時維護管理中,應及時放出沉積在各容器設備底部的潤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