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濕空氣層內保溫外墻的構造示意圖見圖7-7、圖7-8、圖7-9。空氣層的厚度一般都在12~40毫米變化。保溫層的厚度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所選保溫材料品種(就地取材)、房屋功能需要和節能要求通過熱工計算確定。
圖7 -6和圖7一8是用巖棉板和玻璃棉板作保溫層,需要龍骨作空氣層的支架。龍骨有石膏板制的龍骨、木龍骨、防銹金屬龍骨等。非金屬龍骨宜采用不吸濕或吸水率小的材料制成,以防止龍骨成為濕橋。因為冷凝一照在空氣層的冷面(主體墻的熱面)產生,冷凝水會通過龍骨的毛細管的吸附作用,使冷凝的液態水遷移至保溫層的巖棉板或玻璃棉板。當然,少址的這種液態水,即使浸潤了保溫層的局部表面,但仍可以通過空氣層的吸濕作用使其干燥。
圖7-7和圖7-9的保溫層,是砌筑法形成的空氣層。在砌筑保溫層時要防止砌筑砂漿掉入空氣層中,若砂漿把空氣層的下部填實了,下部分就沒有空氣層了,也不能再起吸濕作用了,那么下部的保溫層受潮就不可避免了。另外,保溫層的砌體與主體墻間宜設置(金屬或非金屬的)連接件,連接件的上、下、左、右問距為1.0米左右。
這些吸濕空氣層內保溫外墻的保溫層,在一般情況下都能保持保溫層的干燥,保溫材料可以實現永不受潮。當然,若在室內空氣濕度特別大,而空氣層外側的主體墻又是用很密實材料建成,且蒸汽滲透阻很大,或者是在空氣層的外側主體墻上設有隔汽防水層時,在保溫層的熱側增設隔汽層還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