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空調裝置的耗能在國際經濟上的比重日益遞增,在發達的工業國家,這一塊能耗常占總能源的三分之一。20世紀六七十年代,制冷、空調裝置的自動控制及安全保護系統設計,雖然也考慮了一般方法的能量調節,但較多考慮的還是保證制冷、空調裝置各參數達到所要求的運行值并保證安全運行,較少考慮全裝置系統的合理匹配,形成節能運行。控制系統都是一個個獨立的控制回路,例如蒸發器供液量控制、吸氣壓力控制、庫溫控制及制冷壓縮機自身的能量卸載調節等。
近年來,國際制冷界為了提高制冷、空調裝置的節能水平,從自動控制原理、仿真優化理論和計算機集成控制角度出發,分析制冷、空調裝置各設備、各參數的數學模型,并用動態、分布參數及參數向定量耦合的觀點分析,建立制冷裝置與空調系統的數學模型,進而進行仿真優化,從裝置與系統的總體性能出發,尋找制冷裝置與空調系統各部件參數與尺寸的最佳匹配設計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從裝置與系統內部設計出發,進行節能,提高經濟性。
新的節能控制方案,對傳統的制冷自控元件與結構型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既要求保持制冷自控元件結構上的高密封性、小尺寸、價格低廉的特色,又要求能以電信號進行輸入與輸出,形成所謂電腦型制冷自控元件(亦可以和常規電子控制器兼容)。
評定制冷、空調裝置品質的好壞,除了其質量、尺寸、自動化程度、價格等指標外,制冷量的耗電量成了特別受人關注的學術評價與商業競爭的指標,這也推動了制冷、空調節能控制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