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冷鏈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冷鏈的認識也不斷深入。目前,關于“冷鏈”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不同的組織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冷鏈”以不同的定義。
美國的冷鏈定義是在二戰后物流管理進入供應鏈管理時代的背景下提出的。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將冷鏈定義為:“貫穿從農田到餐桌的連續過程中維持正確的溫度,以阻止細菌的生長。”
歐盟各國在物流發展方面非常注重物流的標準化,以減少相互交流的阻礙。因此,歐盟給出的冷鏈定義強調可操作性,具有標準化的特征。冷鏈定義為:“指從原材料的供應、經過生產、加工或屠宰,直到最終消費為止的一系列有溫度控制的過程。冷鏈是用來描述冷藏和冷凍食品的生產、配送、儲存和零售這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操作的術語。”
日本是二戰后從美國引進物流思想的同時引進冷鏈定義的,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推動下,冷鏈得到快速發展。從日本冷鏈的具體發展來看,日本冷鏈注重采用新的流通方法和技術以及先進的設施設備。日本《明鏡國語辭典》定義冷鏈為“通過采用冷凍、冷藏、低溫貯藏等方法,使鮮活食品、原料保持新鮮狀態由生產者流通至消費者的系統”。《日本大辭典》將冷鏈描述為“低溫流通體系”。
我國物流發展起步比較晚,20世紀80年代從日本引進了“物流”的概念,而冷鏈則是進入21世紀才得到重視,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冷鏈物流分技術委員會(簡稱“冷標委”)于2009年11月30日在北京揭牌成立。
2001年國家標準《物流術語》(GB/T18354一2001)將“冷鏈”定義為“保持新鮮食品及冷凍食品等的品質,使其在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低溫狀態的配有專門設備的物流網絡”。
2006年國家標準《物流術語》(GB/T18354一2006)中對“冷鏈”的定義進行了修訂:“是指根據物品特性,為保持其品質而采用的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低溫狀態的配有專門設備設施的物流網絡。”其中,“物流網絡(Lo-gistics Network)是物流過程中相互關聯的組織、設施和信息的集合”。
結合國內外關于冷鏈的定義,本書將冷鏈定義為:根據物品特性,為保持其品質而采用的從生產到消費始終處于一定溫度控制下的過程。